突然轉入記者行業,要寫無數個"人"的故事。

每一篇在採訪、編排、寫作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以文章記錄當時的心境。

---

(為方便起見,貼上最初的文字,以及最終的版面,如文字有誤,可以版面作準)

 

第十四篇人訪

融入與排斥

異鄉辛酸史

 

[引言]

身處港澳,不少人對「水貨」、「代購」、「假結婚」等詞都不陌生,無獨有偶,繁華出晒名的紐約吸引到更多不同國籍、不同人種的人在此地聚居,移民、偷渡、旅居等多種停留方式令這個文化大熔爐般的現代都市光怪陸離、趣事不斷。在紐約「Ensemble Studio Theatre」擔當駐場編劇的朱宜,來自上海,受環境啓發,創作出寫實與奇幻兼備的《異鄉記 Holy Crab!》。

 

[文首大字]

傾向於在市民專場中選擇輕鬆有趣劇本出演的「Dirks Theatre卓劇場」,這次就選擇了朱宜的《異鄉記》。劇本中有三條主線、36個角色,時代廣場上吉祥物相互搶客、入境小黑屋海關關員與旅客的愛情故事,甚至連雪櫃的海產都聯合起來上演一齣誅殺異己的大戲,混成一團的劇情,在朱宜的巧妙安排下,全劇以看似不相關的大閘蟹「偷渡」來貫穿,再恰到好處地鑲嵌在美國的歷史時間軸上。「個個嚮往移民,偏偏介意本土被入侵!」奇怪的領域心態、「本地人」的多重標準,都促使《異鄉記》生成,而編劇的所思所想通過藏有暗示的大閘蟹及一眾海產角色一一宣之於口。

 

[內文]

自己人自有標準

「真美國?假美國?」一對華裔兄妹、一個翻版洪都拉斯自由男神、一個真版法國自由女神、美國海關關員,所有角色都無法理直氣壯宣稱自己是地道的美國人,人的歸屬如何界定?標準是甚麼?出生地、身份證、所在地,還是由當事人來決定?是自己人與否,「卓劇場」一於少理,還大肆遴選引入「入侵者」!個個都是澳門人,人人都是「混血兒」,愛情故事男主角Doug(梁兆富飾)是「緬甸溝印尼」、女主角徐夏(劉雅雯飾)更厲害:「九澳溝路環」!

 

異鄉人另類語言

《異鄉記》是一個中國人寫的英文劇本,言語簡單卻十分有力量,從用字與口音就可以知道角色是甚麼族裔、三言兩語就可以令觀眾產生共鳴,說的是異鄉人在美國本土的瑣事,卻似乎適用於世界各地所有異鄉人。劇本在「第一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榮獲首獎,得到「卓劇場」聯合導演葉嘉文、胡美寶(May)一致推崇,在2016年便已策劃了一次圍讀,試圖用最簡便的方式過一過戲癮,最後卻都生出未盡之意。圍讀時為求速度,劇組直接拿競賽中的翻譯版本開讀,本身簡單、有趣又語帶雙關的文字,譯做中文書面語後反而難以理解,這次準備時間較長,索性從原稿翻起,May覺得原稿較為直白:「同廣東話性質好似,未必好多修飾,係朱宜真實嘅聲音。本來覺得佢哋嘅口吻、佢哋嘅關係好難理解,再譯嘅時候先覺得,其實就係咁直接。」

 

圍著舞台被洗腦

至於無法請來外國人「本色出演」劇中的異鄉人,「點扮都唔似」,嘉文索性反其道而反之:「力求好假」,笑點反而更能突顯,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不靠語言來表達」。「圍讀時我哋留意到嘅,然之後好想試下喺劇場空間度將佢做出嚟,原來啲角色喺不知不覺間被某啲元素影響咗。」嘉文發現劇本中不少「標準」都是透過熒光幕來發佈,角色在熒光幕上獲取資訊的同時,也不斷在接受著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標準」。嘉文覺得和現實好似,如今有些附和嚟得太容易。兩面觀眾的舞台形式讓觀眾亦成為情景的一部分,舞台另一邊的觀眾在某些時刻亦一同被這些「標準」洗腦,雲裡霧裡地成為演員中的一員,最後分不清這些「標準」是出於本意,還是由外人強加。

 

創作誕生生命力

May與嘉文同是學表演出身,先後被激發起創作慾望,繼而才走上導演之路。May擅長形體指導,嘉文對選角就頗有一套。36個角色分給包括導演在內的八位演員,嘉文除了導演身份,在擔正主角、成為「飯禱愛」CEO之餘,更身兼路人以及海鮮中的一員,忙得不可開交。喜歡創作的兩位導演,更帶領演員一同創作,「有一場,海關關員好似產生幻覺,啲入境旅客唔係人嚟,全部變晒做蟹。我哋定咗個大概,再由演員決定幾時開始做動作,咁樣都幾得意。」雖然時間花費更長,但讓演員保有適度自由,更能保證戲劇的生命力。

 

力報官網:   http://www.exmoo.com/article/43666.html​​​​​​​

arrow
arrow

    4ng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