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轉入記者行業,要寫無數個"人"的故事。

每一篇在採訪、編排、寫作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以文章記錄當時的心境。

---

(為方便起見,貼上最初的文字,以及最終的版面,如文字有誤,可以版面作準)

 

第十六篇人訪

南轅北轍

愛情的怪之美學

[引言]

臨近情人節,大街小巷都陸續被浪漫的愛情氣息充斥。愛情呈現出來的樣子五花八門,激烈如火有之、平淡如水有之,但所有愛情回憶中最揮之不去的,往往是那若隱若現、矇矇矓矓的曖昩時刻。曖昩吸引人的大概是那模稜兩可、似乎一切都擁有無限可能的多變。2月,「夢劇社」十周年特別呈獻──15個曖昩不明的瞬間《兩韓統一》。請注意,由名可知,此劇不一定能讓有情人愉快地食用,追求蜜糖的慎入!

 

[文首大字]

千祈唔好畀劇名呃到,《兩韓統一》沒有半點政治元素,其實是一齣探討愛情關係複雜性的情愛禁忌作品,只是藉著南北韓相連卻又分裂的處境,借喻感情中的角力、撕扯。旅台導演張健怡回流執導,亦被劇名跣咗一鑊,本身傾向選擇「身份認同」的題材,點知一睇就被劇本吸引,只好改拍「埕埕塔塔」。劇本中原有20段關於「愛」的故事,阿怡去「重」存菁,餘下15個互無干涉的片段,由六個科班出身的演員出演,「片段中情緒相似的角色,我會特別安排同一個人去演,令戲劇中的情緒可以累積到同一個人身上,最後再爆發。」

 

[內文]

無法複製的表演

《兩韓統一》由法國中生代劇作家喬爾‧波梅拉(Joël Pommerat)所作,他在歷經20年的沉澱後,一躍成為歐陸劇壇的當紅人物。他「不寫劇本、只寫演出」,是一位重視集體創作的「舞台作者」,演員、燈光、音效等一切可調度的,都被擅長空間美學的波梅拉玩弄於股掌,邊寫劇本邊排戲。因為這樣的形成方式、長達一年的互相碰撞、獨家完美的排練環境,成就波梅拉獨特的劇場美學。其他劇場人可以採用他的劇本,卻不可能複製他的表演。

 

波梅拉的劇作在華語地區並不多見,這次採用台譯版,再由此次澳台聯合團隊帶到澳門。這次的團隊在台形成,然後舉隊前來澳門排練及準備,劇場以粵、普雙語演出。由於部分劇組人員是台灣人,在澳沒有落腳地,所以都一一住進導演阿怡的家,雖然位置已Full,但人數可能會陸續增加,因為台灣演員李安琪現正思考是否自備睡袋入住。在台北時每次排練都有人遲到幾個小時,左等右等,現在卻被困在「導演的視線」中,日練夜練、培養默契,一個月的同起同居雖遠不及波梅拉團隊一年的瘋狂,說不定也能生出甚麼奇異的有趣變化?

 

日常但不通俗的劇本

劇組人員其實早就認識,大多出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安琪入選的原因是識廣東話以及貌美。演員李祐緯也是台灣人,與導演阿怡是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合作多年、吵架也多年,「我蠻喜歡這種吵架,所以才一直找他。」阿怡與祐緯為生活吵、更為戲吵,「今次劇本篇幅比較短,所以可能性很大。我們不斷溝通,常常會有推翻之前的新想法。」安琪:「這是一個會交流的劇本,不斷地調整,找出我們都想要的東西,達到我們的『兩韓統一』。」

 

故事以愛情為主,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是在愛中投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劇本中的一切很日常,隨時會在我們身邊出現。因為太過日常,排練中阿怡發現將劇本人物的情緒直接表現出來就會好似電視劇,她在去年年底看過台大的版本,就演得十分TVB,這不是她想要的。她嘗試把情緒用相反的方式呈現,反而更貼合劇本。

 

片段中的精彩瞬間

阿怡:「入面好多故事都好真實,真實得嚟又好怪。」結尾通常不是分手、就是不歡而散的《兩韓統一》自然算不上是喜劇,似乎也談不上是悲劇,帶著一點點古怪。它述說的不是故事,而是片段。在情緒最高漲時開始、也在情緒最高漲時結束,「其中有一段〈有愛還不夠〉,故事好簡單,深夜老婆突然起身想離開,老公表示疑惑,老婆就話:『我覺得我愛你,我都覺得你愛我,但原來我仲未夠。』」當中沒有起因,甚至沒有結果,一切就此定格在最具戲劇張力的一刻。

 

祐緯最喜歡片段〈分手〉,認為這段神秘、吊詭而魔幻,有點電影《午夜巴黎》的感覺。安琪則喜歡由祐緯出演的〈價值〉,認為他演技高超、做出了她心目中的感覺。劇情講述妓女與客人為了達成交易討價還價,其中人性畢現,她喜歡這種略帶諷刺的意味。「整個文本都很有趣,它有隱喻的部分,但不一定是諷刺。更多是模稜兩可,是曖昩不明的狀態

 

力報官網:  http://www.exmoo.com/article/52748.html

arrow
arrow

    4ng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