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轉入記者行業,要寫無數個"人"的故事。

每一篇在採訪、編排、寫作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以文章記錄當時的心境。

---

(為方便起見,貼上最初的文字,以及最終的版面,如文字有誤,可以版面作準)

 

第十八篇人訪

粵戰00後

三個女仔擔大旗

[引言]

在不少現代人心目中,「粵劇」都是一個很遙遠的名詞。不是向古追溯到明、清、民國,就係七老八十先會鍾意嘅玩意。但原來我們平常用到的口語,如「妝身」、「排場」等,都是出自粵劇名詞。我們身邊更有不少年青人從小就對粵劇萌生興趣,並不是「老餅專屬藝術」!「第二十九屆澳門藝術節」中,就有一個全青少年出演、由「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青少年粵劇培訓班」呈獻的粵劇表演──《寒江關》。

 

[文首大字]

培訓班為藝術節特地請來畢業於廣東粵劇學校、戲劇演藝大賽金獎得主的莫偉英任總導演,由澳門資深粵劇愛好者羅杏冰(人稱冰姐)任藝術總監。今年已是冰姐「玩」粵劇的第26年,街總粵劇興趣班亦在她的推動下於1994年成立。而青少年培訓班的出現得益於一次粵劇暑期活動,當時竟然有40幾名小朋友報名,連冰姐都始料未及。一個月中,雖逐漸有人離開,但亦點燃了不少人的興趣,「無㗎啦?我哋重想繼續學。」這份不捨促成了興趣班,而興趣班又勾起不少年青人對粵劇的興趣。

 

[小題]

樊梨花之倩女幽魂

演員譚潁嘉今年18歲,由六歲練粵劇練到依家。「當年睇完粵劇《雙槍陸文龍》之後,做男主角嗰個師兄幾靚仔,講笑,我本身都對粵劇幾有興趣,冰姨見我有興趣就叫我過嚟上堂。」身材高挑的潁嘉在男女失衡的「粵劇界」常飾演男角,在《寒江關》中飾演薛丁山。而18歲的莫安盈和17歲的歐陽鳳瑜分別練咗八年同四年,在劇中飾演上、下半場的樊梨花。安盈演初識薛的樊梨花,相對比較嬌滴滴;鳳瑜需要出入戰場平西遼,較為英勇。鳳瑜:「我最鍾意第七場用長水袖扮鬼嚇薛丁山嗰段,好好玩。」

 

[小題]

戲骨養成記

相比起潁嘉被粵劇本身吸引、安盈單純覺得「啲衫好靚」,鳳瑜與粵劇嘅相遇就有啲悲情:「細個成日畀阿媽迫睇粵劇,我覺得好無聊、唔鍾意。跟住重畀阿媽迫去學,後來接觸多咗,又覺得佢有好多細節嘢,要好認真先睇到,慢慢就鍾意。」施禮、開門、飲酒這些簡單的動作都有特定的功架,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一定的依據,在不斷的接觸中,慢慢看懂這些「細節位」非常有趣。粵劇的基本功超多,概括而言是「唱、做、唸、打」,唱腔、做功、唸白、武打,缺一不可。粵劇講求「眼跟手」、「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隨」,這些小演員雖不用如傳說般任香煙熏眼、讓眼睛隨香火轉動練眼神(關目)那般「慘無人道」,但從小水袖功、拉山、踢槍、台步、走位,樣樣都要練。果然沒有十年功力,難成一台戲!

 

力報官網: http://www.exmoo.com/article/62291.html

arrow
arrow

    4ng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